典型引领

【环境与资源学院】“化腐朽为春泥”——浙大环资方萍教授 生态文明建设践行者

时间:2018-09-03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人物介绍:

    方萍,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学科研36年,执教“生物统计”相关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长期致力于禽畜粪、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和食品工业糟渣液等有机固、液废弃物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研究;擅长有机固废的微生物发酵、降解和除臭菌剂及堆肥技术研究与应用。获教育部、农业部和浙江省等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6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4件;主编或独著教材3本。


    “其实我的职业生涯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认真上好课,二就是化腐朽为春泥。”方萍教授简单却饱含深意地总结了她倾心大半生的事业。

    “阳光堆肥房”就地资源化利用易腐垃圾,浙大教授受央媒点赞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垃圾围城亦围村”情势严峻,传统的生活垃圾混合清运、填埋或焚烧模式已不堪重负,垃圾分类势在必行。正当“垃圾分类”在城市推进中屡遭瓶颈之际,浙江农村涌现出的生活垃圾分类 “金华模式”却广为各大媒体报道,并频受省级乃至国家级领导的关注与重视,其中的核心技术支持者——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方萍教授也受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各大媒体点赞。近日,笔者慕名拜访了方教授,现场听其讲述“化腐朽为春泥”的故事。

2014年金华市金东区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修建了300余座生活易腐垃圾阳光堆肥房(注:屋顶铺有玻璃,阳光透过玻璃产生温室效应可实现辅助加温)。然而,经半年运行,不仅垃圾未腐熟还散发恶臭并滋生大量苍蝇及蝇蛆,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受金华市科技局邀请,本人对此作了现场考察调研,发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物料水气不调,提出了补气、调水、加菌种的对策,当地根据本人建议对堆肥房进行改造,并应用我们提供的堆肥促腐除臭菌剂,在冬季将易腐垃圾投入堆肥房经40天左右便腐熟成有机肥,且无恶臭逸出或苍蝇滋生。

“事实上,金华的‘阳光堆肥房’在浙江省已经是第三代了,第一代始于2006年由宁波北仑区首创,第二代于2008年在宁波象山县建成,但前两代终因缺乏技术支撑而废弃”。眼前的方教授质朴随和,侃侃而谈。“我们对‘阳光堆肥房’技术作了不断的改进,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如今的‘阳光堆肥房’配备了补气、排水、喷淋接种和排气等系统,渗滤液可循环利用,结合应用我们的微生物菌剂,可以实现无渗滤液排放、无恶臭逸出,约堆置50天左右便能腐熟成肥。”



    化腐朽为春泥,实现养分资源循环利用,助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

    事实上,方教授早在20年多前便开始致力于畜禽粪、秸秆等有机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方教授说我们的祖先早已懂得利用秸秆、落叶、野草、人以及畜禽的粪便等,通过自然堆积发酵制取肥料,使植物养分得以循环利用。但如今,大量富含植物养分的畜禽粪便、作物秸秆、餐厨垃圾却成了垃圾,造成垃圾围村的尴尬局面。通过好氧高温堆肥将有机固废发酵腐熟成有机肥,可使垃圾中的养分有效化、有机物稳定化、有害物无害化,进而化腐朽为春泥,实现养分资源循环利用,为助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为提高堆肥效率,方教授课题组围绕堆肥促腐除臭菌剂、堆肥设施设备及堆肥物料调理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获得相关发明专利10余件。

    近十年来,方教授的脚踏乡村大地,开拓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与易腐垃圾堆肥化处置新思路。方教授说,自己喜欢亲力亲为做实验,因为在实验中可发现许多新问题、启发新思路。记得曾在大年三十还去实验室餐厨垃圾降解试验。方教授说“自己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也曾经历过不知做什么研究、怎么做研究的迷茫阶段,如今做了这么多年科研,终于明白,能研发出造福乡村、造福百姓的技术才是最有意义的。”

    “不为名利,能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点什么,这辈子也就值了”

今年年底,方萍教授便要正式退休,但她的科研脚步却不会就此停下。作为环境与资源领域的先行者,方教授长存忧患意识。她说,虽然目前农村厨余垃圾好氧堆肥技术已趋于成熟,但城市里的垃圾处理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垃圾填埋几近饱和,如果再不进行处理,多余的垃圾已经无处可去。


身为教育者的方教授桃李遍天下,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人加入到这项事业中来。她常教育学生要怀有社会责任感,每一个专业只要投入去做,都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方萍教授简朴一生,“倾尽毕生,给人民带去垃圾处理的希望和决心,能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做点什么,这辈子也就值了。”


来源:环境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