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让理想信念的灯,照亮前路;让信仰的力量,薪火相承——浙江大学第64期“育人强师”培训班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8-09-18 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身汗水潺潺,仲夏陕甘,恒心不畏峁沟难。致理更须深拓界,千百阑珊。执念也茫然,还有登攀,低云平雾览群山。红尘碧落星在闪,梦里延安。”这是浙江大学第64期“育人强师”培训班学员、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副教授李铁风在延安学习尾声之际,写下的一阙《浪淘沙》。

此次浙江大学第64期“育人强师”培训班于2018723日至728日在延安开展学习,此次培训班学员是来自各个学院(系)的海外归国教师,全班一行40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金勇丰为班长。


触摸历史细节,知其万般深刻

 

在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的精心安排下,学员们专题学习了陕北历史文化、毛泽东的领导策略与艺术、陕北民歌等,参观了延安大学校史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山、杨家岭革命旧址、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凤凰山革命旧址、西北局纪念馆等,系统学习了白求恩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南泥湾精神。通过专家学者的授课、透过陈列馆里一张张历史图片和讲解员的细致解说,学员们穿过岁月的长廊,走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深入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

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我们党由小到大、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转向胜利的十三年,也是我们党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十三年。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在临死前都还惦记着伤员药品的补给;年轻的战士张思德,为救战友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从海外归国的青年教师们不时地在笔记本上快速地记下一段又一段的感人故事,认真聆听并讨论着橱窗里、展板上一段又一段的光辉岁月,党在延安的历史岁月全面的、生动的、深刻的呈现在了学员们面前,感染着大家……在宝塔山上,面对庄严的党旗,党员教师们再次举起右拳,重温了入党宣誓词,那激昂的声音,分外铿锵有力。


体验知青岁月,感其历历初心

 

此次学习,除了参观革命旧址,学员们还来到了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知青插队的地方。从15岁到22岁,现在看来是一个人高中到大学毕业这一黄金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把他最美好的7年时光紧紧地与人民群众连接在了一起。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他吃住与人民群众一起,时刻不忘为人民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学员们站在梁家河老乡们家的窑洞前,感慨颇深。

人民,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之根、信念之源。一切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初心”。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记忆中,那里的乡亲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心里时刻要装着人民,也成为他在梁家河最深刻的感悟。2012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他亲切地说道:“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海外归国的教师们纷纷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广博的学术视野和高远的学术追求。如何更好地培养与教育学生、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何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攻坚克难创新成果,是教师们时时刻刻面临的问题。在梁家河,这份“初心”情怀让培训班的学员们找到了答案。对教师与科研工作者来说,应该时刻谨记教好学生、做好科研,初心不改、勇往直前。

坚守信仰力量,将其代代传承

 

 此次延安学习之行,归国青年教师们收获良多。

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曹臻看来,“延安精神,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念,是‘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辄以犹欢’的乐观,更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对于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的李莉来说,“以我们为代表的一代青年人,大多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但是经过此次学习,我充分学习了解到老一辈革命家们走过的路、爬过的山,在恶劣环境中经受过的考验。他们凭着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同甘共苦、以苦为乐,不屈不挠、战天斗地,成为了最坚强的一代,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管理学院的袁泉写道,“作为高校教师中的一员,我们在做好科研工作中需要延安精神。科研工作需要新的想法、新的思路、创新思维与方法的突破。这种创造过程与‘南泥湾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新的思路、方法,往往建立在对新事物无知的基础上,需要披荆斩棘、‘开荒种地’、战胜重重困难。”

培训班班长、求是特聘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金勇丰,更是计划回校后给课题组的师生们上一堂特别的党课,将自己在延安的所学所感所思所想传递给师生们,激励他们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