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方文军,男,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深耕本科教学和学生培养30余年,一直工作在教学教育第一线,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心用情助力学生成长。在通识教育和课程思政教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获竺可桢学院最佳任课教师和十佳专业导师。积极推进实验实践育人,把科研经历与本科教学有机融合,推进教学向高质量发展。心怀“国之大者”,培养优秀研究生。曾获宝钢优秀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和省第五届师德先进个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获浙江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等奖项。
化学实验中心502,是化学系的实验室,部分研究生的科研就在这里进行,本科生做SRTP的时候也可以借用。
而这也是化学系教授方文军的办公室——略显拥挤的房间,几排6人合坐的大桌子,和学生一样一米见方的工位,身旁就是摆满瓶瓶罐罐的实验台。
已生华发的方文军常常“泡”在这里,直到深夜。他笑称自己是“驻扎”在实验室里,因为他想和学生们在一起。
他常说:“学校之所以是学校,老师之所以是老师,是因为有学生。培养学生永远是老师的第一要务。”
在教学教育一线默默耕耘30余年,方文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近日,方文军荣获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他说:“感谢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认可,感谢学校对基础教学和一线教师的高度重视,以后我将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教育教学实践中接续奋斗。”
深入浅出
教学生拥有一双“透视”的眼睛
方文军教的多是最基础的本科生通识课、实验课,比如《普通化学》《物理化学》《中级化学实验(Ⅱ)》等。比如《普通化学》,讲台下坐着的都是刚刚跨入校门的大一学生。
如何给不同专业背景的萌新们上好课,方文军动足了脑筋。
“荷叶上晶莹的小水珠,大家都见过,甚是可爱。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水在荷叶上会结成水珠而不铺展?”方文军引导学生们用化学的思维看问题。
“我们知道水和油是互不相溶的。那么从这个思路想,荷叶表面该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呢?”
方文军告诉大家可以通过实验来检测荷叶表面的物质成分,原来叶面有一层疏水的蜡状物,可以保护荷叶不易受水的侵蚀。方文军又发问,为什么成分相似的叶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疏水性呢?进一步通过实验观测可知,原来是由于表面结构不同。由一个习以为常的现象,方文军告诉大家化学的基本思维和学习方法:“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了一个物体的性质,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都可以从此入手。”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桌子上一瓶矿泉水,在普通人眼里是无色无味的,但从化学的角度看,要能“看到”水的分子是什么,这决定了它的性质和变化。抽丝剥茧的讲解看似随手拈来,背后却是经年累月的思索琢磨。
“从高中到大学是很大的跨越,学生们有很多知识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需要老师帮助大家厘清似是而非的概念,明白一个结论成立所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方文军说,书本上很多内容看看简单,但要讲得深入浅出还是要花大量时间,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理论,要从大家熟悉的例子讲起,“上课要‘扣得细’,基本概念准确了,基础扎实了,化学的思维掌握了,才能像骨科医生那样拥有一双‘透视’的眼睛,从现象看到本质。”
竺可桢学院学生裘小钰说:“在大学学习中,我开始明白方老师特别注重对概念的理解与传授的用意,我也很佩服他把化学原理与这么多生活社会现象相结合的智慧。”
学生们都很喜欢方文军的课,也正因如此,他的课报名人数总是“爆表”。为了能满足大家的上课需要,有时方文军在晚上也排了课。
不计回报
答疑时长比课时还要多
课堂教学累计约4300学时、年均约153学时、近六年年均超过200学时、学生数约4510人……
每一年,方文军的教学工作都排得满满的。而在能看得见的工作量之外,他额外的投入也非常多。
《普通化学》课程每周只有3个学时,但方文军多年来坚持每周安排4小时现场答疑,为了能让上晚课的同学也能赶得及,他常常等到晚上10点多。
上午的课程,往往课后就被好学的同学们围住了,答疑结束后,午饭时间也早已错过。
《中级化学实验(II)》每次6学时,方文军常常是从早到晚一整天都泡在实验室,不计时间,只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有效的训练。
邮箱、微信、钉钉……各种各样的沟通渠道都向学生敞开,方便大家有需要的时候都能找到他。即使在出差的时候,遇到有同学求教的,方文军也会为学生耐心解答,涉及复杂公式或图像的,他会在纸上写好拍照给学生。
《物理化学实验》有十多个实验,方文军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从允许同学们边看教材边做实验,逐步过渡到完全独立自主完成实验,引导同学们学会自主学习,摆脱“拐杖”,真正掌握本领。遇到学生不擅长的地方,方文军总是手把手地教,耐心等到最后一个同学完成实验。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除了日常的课后习题,方文军在每章节后都会布置“自我挑战题”,每两章节后都会出一份测试卷。这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稳扎稳打,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因为爱学生,所以方文军以生为本,用心用情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这么多年来,方老师一直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工作原则,让我们十分敬佩”,共事多年的化学系教授刘迎春说,感动之余她把方老师的教学方法也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经过严格的训练后,学生真的学到了很多,但这个过程确实比较磨人,我也体会到了方老师几十年来坚持过程化管理所付出的心血。”
方文军一心扑在教育教学上,对自己却不怎么疼惜。
“方老师有一个学期,下午三节课连着晚上三节课,为了保证大教室中的上课效果,他一直都是用最大嗓音讲课,经常讲到喉咙沙哑。”课程助教、博士生蒋朋飞说,“方老师膝盖不太好,但即便疼得再厉害也没有耽误课程,并且坚持板书和全程站着讲课。”
无微不至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1989年浙大本科毕业后,方文军放弃直接免试读研机会,留校担任辅导员两年,从此与学生工作结下不解之缘。也正是这两年的辅导员经历,给方文军很大启发和影响。
在方文军看来,爱学生就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相比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其实学业困难的学生更需要老师扶一把拉一把。
化学系专门成立了学生成长发展委员会,方文军担任主任,跟同事们一起帮助学生订制计划,督促学习。他说:“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成长发展,对待学生要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能轻言放弃。”
思想上“补钙”,能力上“充电”。在化学知识之外,方文军把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大家。
在课堂上,他从徐光宪院士的科学和教育思想、周厚复教授一家爱校荣校的故事、侯德榜院士和侄子侯虞钧的家门传承讲起,让学生们从化学前辈上汲取榜样力量。
可逆过程太抽象,怎么理解?他告诉学生们可逆过程的特征就好比是一个人最高的思想境界——可逆过程是系统对外做最大功,给予得多,索取得少,把专业内容和课程思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方文军领衔的《普通化学(H)》2020年入选校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浙江省和浙江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获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特等奖。
在承担众多国家科研任务的同时,方文军也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教大家如何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他指导了24名博士生、28名硕士生,其中有11名被评为优秀毕业研究生,好几位学生毕业后赴国家重点单位工作。
重走西迁路,组织红色之旅,走访国防企业,参加化学竞赛……方文军都和他的学生在一起,一起思考人生,一起面对挑战,一起渡过难关,一起体味成长。
即使不是自己门下的学生,即使不是课程相关的问题,只要有需要,方文军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有次答疑课,一位学生对于各学科的应用领域不熟悉,对未来选什么专业很迷茫,来求助老师。方文军在回答完其他学生的问题后,和她聊了一个多小时,走出教室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
爱是付出,爱是无私。系里有位学生叫钱璞凡,上了方文军的课后,学习科研兴趣陡增,作为他的专业导师,方文军热心帮钱璞凡推荐合适的科研导师,嘱咐他跟着导师好好学习好好做科研。后来钱璞凡不仅凭着优异成绩进入竺可桢学院求是科学班,还成了竺可桢奖学金、十佳大学生双料得主。
方文军说:“我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就是喜欢跟学生待在一起。认认真真地做好老师的本职工作,能对学生成长有所帮助,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转自求是新闻网,吴雅兰,原文链接:http://www.news.zju.edu.cn/2022/0913/c749a2631282/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