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所在学院是我国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单位之一,所在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团队拥有固定教师33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特聘和国家杰青3人、“四青”人才6人。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依托我国土木水利领域的首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CHIEF)、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多相介质超重力相演变”等重大项目,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做出了突出贡献。牵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获评教育部创新团队、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最美浙江人”提名奖和浙江大学“五好导学团队”、“三育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教育部专业学位主题案例各1项。团队负责人陈云敏院士获浙江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浙江大学引才育才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一)传承求是文脉,红专并进建设师德师风高地
团队心怀国之大者,注重对师生思想引领,举办百余期曾国熙讲座、安中讲坛、校友论坛、新老教师面对面等活动,建设国家级模范职工小家;精心建设浙江大学“五好导学团队”,引导师生树立家国情怀和一流志向,将价值引领和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学、科研全过程,毕业生赴重点单位就业率达83.3%。团队带头人陈云敏院士数十年奋战在科研和育人一线,言传身教、悉心教诲,锤炼出了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二)矢志立德树人,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团队以“做一流科研、创一流生态、建一流平台、育一流人才”为目标,在建设“国之重器”过程中培养人才、依托前沿创新基地培养人才、通过科教融合培养人才。陈云敏院士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土木工程学科召集人等职务,大力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多次获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他多年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课程3门,深获学生好评。长江特聘教授朱斌开设前沿课程《超重力离心模拟虚拟仿真实验》,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门户网站使用量达2万多次。团队《建设科创高地: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实验技术与应用》获教育部专业学位主题案例。
团队通过“111”引智基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顶尖高校英国牛津大学、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等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例如作为主推荐人推荐英国两院院士Thomas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团队中作为国际期刊主编、副主编和编委20人次;联合培养孔德琼等多名优秀研究生,联合开发固废堆填场生化降解、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数值分析软件等,填补了我国在岩土介质多相演变分析软件的空白。团队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优博论文和提名论文各1篇、浙江省优博论文和优博提名论文各1篇。团队在多年的科研实践和大科学装置攻关中,培育“杰青”、“长江”和“四青”人才10人,求是特聘教授5人、百人计划学者6人,成为我国岩土工程学科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三)勇担创新重任,坚持不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团队利用超重力试验的“缩尺、缩时”效应,在实验室中复现极端环境与荷载作用下岩土工程大尺度演变、场地污染物长历时迁移等复杂物理过程,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和重大重点类项目、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十余项。提出了基于软弱土结构性的地基静动力固结理论及灾变防控方法,成果应用于电力、交通、环境、建筑、海洋等行业100多项重大工程。建立了城市固废降解固结理论,提出了填埋场设计原理和环境灾害防控方法,解决了百米尺度与百年跨度岩土环境灾变的防控难题,主编了国家和行业标准,成果应用于世界最高的杭州天子岭填埋场等我国112座大型填埋场工程。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陈云敏院士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大奖。
(四)筑造“国之重器”,打造世界超重力科学与技术高地
团队十多年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奋力推进CHIEF大科学装置建设。攻克了大型离心机两端支撑三导轴承轴系结构、液压滑动轴承等48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发了世界最大容量、最高品质的超重力离心机。建成后将形成单次实验再现岩土体千米尺度演变与灾变、污染物万年历时迁移及获取千种材料成分的能力,为我国深海深地开发、高性能合金材料研制等高精尖战略领域研究和卡脖子难题解决提供重要支撑。团队将CHIEF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利用超重力科学与技术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在城市岩土环境风险防控、深地深海资源开发相演变调控等关键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近五年牵头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中期评估优秀。随着CHIEF顺利建设以及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持续推进,团队正打造成为世界超重力科学与技术以及岩土工程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