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将教育家精神实践贯穿教学科研育人各环节和教师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造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9月7日,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前夕,浙江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学校近年来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家精神弘扬、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效。
坚守信念,在建强教师队伍的征程中迈出勇毅步伐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近年来,浙江大学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对浙江大学的系列重要指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立足立德树人,聚焦素质提升,在建强教师队伍的征程中迈出了“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坚定步伐。就在去年,学校发布《浙江大学使命愿景红皮书(2023版)》,激励每一位浙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担当。
浙江大学副校长王靖岱表示:“要着力强化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共兴尊师风尚,提振师道尊严,团结凝聚更多优秀教师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
信念如何坚定?唯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近年来,浙江大学厚植理想信念,推动教育情怀落地生根。比如,坚持以勤学求真知,建立教师定期理论学习制度,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性教育和教师思想政治轮训,健全完善“育人强师”全员培训计划,5年来举办校级培训班137期、覆盖3.6万余人次,开设海外归国教师国情教育研修专项培训,坚持明明德正心性,布设教育家精神展、学科文化展等主题展览,组织“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团进浙大”“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做新时代大先生”等特色活动,结合高远使命愿景的有效传递和深化认同,激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坚守教育报国初心,勇担铸魂育人使命。
人才如何强校,人才如何兴校?浙江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兼)陈宝梁说,关键是要锤炼素质本领,助力教师队伍质量提升。
浙江大学把好引才关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教育发展态势,深入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等,加快汇聚能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的战略科学家和顶尖学者,同时进一步完善“新百人计划”制度,集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青年人才和后备力量。一项项创新举措,激发了学校育人活力和教师培根铸魂的定力,让教师更加清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与学校发展、国家振兴同向同行。
2024年浙江省劳动模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严密就始终将“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建设者”作为自己终身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在教学中坚持“德育为本、教学为根、科研为翼、产业为桥”的育人理念。
无论是本科生课程还是研究生课程,严密都会针对性地结合科研和产业制定教学方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因此获得历届学生高度评价。以《物质磁性与磁性材料》双语课程教学为例,除了国外磁学发展史,还包括了从四大发明指南针到“红轨”永磁磁浮列车,以及我国磁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他结合团队的科研实例进行分享和交流,比如与我国最大的软磁铁氧体生产企业横店东磁的研发实例启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材料强国理想。他牵头编写的教材入选各级重点建设项目,所著《磁学基础与磁性材料》被清华大学等逾百所知名高校选用,再版/重印达21次,被同行院士评价为“领域影响力最大著作之一”,荣获浙江大学首届优秀教材特等奖。
在实践中,严密带领团队与多家头部企业共同建立了多个暑期社会实践和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搭建人才培养与产业进步的“接口”,强化同学们服务国家需求和经济主战场的自觉性、主动性,为科研能力训练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严密认为“心中有学生、处处是课堂”。他说:“言传身教是老师的天职,我平时也喜欢跟年轻的同学们沟通交流,希望以我的科研经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积极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崇尚师德,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教师争做时代大先生
教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如何让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醉心教学?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榜样的带动作用少不了。
在校史馆、在党建馆、在西迁故地……一代又一代教师边走边看,体悟浙大人求是创新的精神文脉,感受老一辈的高尚师德情操。物理学院王淦昌事迹陈列室、地球科学学院“地学之爱——学科思政育人示范基地” 、机械工程学院国宁师德教育基地……各院系立足学科特色开展学科思政,打造国情教育示范基地,挖掘和发现育人典型的感人故事,以身边的教育榜样激发广大教师新的比学态势。
近年来,浙江大学强化典型示范,弘扬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加大荣誉表彰力度,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浙江省杰出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竺可桢奖”“永平奖教金”“宝钢优秀教师奖”“三育人标兵”“研究生‘五好团队’”等评选表彰,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浙江大学“三育人”先进集体和标兵评选活动就是学校育人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浙江省首批高校教职工文化品牌,也是学校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体现。评选活动自2002年开始,每两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一直以来,“三育人”评选活动参与人数多、关注程度高、涵盖范围广,深受师生员工喜爱,引领广大教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在弘扬教育家精神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浙江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张子法说:“‘三育人’评选活动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已经成为了学校育人的‘金品牌’。”
今年是浙江大学“教育质量提升年”,又恰逢第十届永平奖教金评选活动。永平奖自设立以来,共评选出了近百位长期在教学一线奋斗的优秀教师,树立了众多爱生重教标兵,在全校形成了爱岗敬业、奋发向上、教书育人的工作氛围。
第十届永平奖“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经济学院副教授周黎明说,做一名好老师,最重要的是热爱教学,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启智,更要润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塑造高尚的灵魂、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
“我特别愿意给新生开课,因为我心中有一个不自量力的想法:我希望每个考上浙大的新生,一进浙大就会发现,哇!原来大学的课程这么生动有趣,原来浙大有这么有趣的课程,从而一进浙大就爱上浙大!”
周黎明的通识课“经济法理论与实务”都是周一开课。这是新生正式开课后的第一堂通识课,也是开启他们梦想大学第一课的舞台。在这个浙江大学最大的线下教室——有500名学生听课的课堂上,周黎明仿佛化身为演员,用他妙趣横生的讲解、生动鲜活的案例、启迪人生的哲思牵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据统计,高峰时期一学年有4000名学生选了周黎明的通识课,也就是说,浙大有一半的本科生都曾上过他的课。
除了对教育的热爱,周黎明认为做好教育,还需要两个词:积累和投入。“我和我的家人,以前用剪报,现在用网络,搜集整理素材和资料。除了书房,我把家中的客房、客厅,从地面到天花板都做成书架,所以我家里有三个书房,2万多本书,我用大量的阅读和素材的积累,为教学打好基础。”
由于选课学生多,周黎明几乎全年无休地在邮件、微信和钉钉上解答学生们的各种问题,还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法律纠纷和疑难问题。他说:“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得到学生们的真心认可。”
精进业务,将师资力量的“好”转化为教育质量的“高”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既是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平台。
浙江大学确立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整体优化了本科专业布局,同时面向国家急需,先后建设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工程、生物育种等8个紧缺专业,目前共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1个。学校还从专业建设出发,系统推进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等核心要素建设,实施了包括校-省-国家级一流课程在内的一流课程建设千课计划,依托单本单册教材、优势专业系列教材、名师名课名教材建设专题开展优秀教材建设千册计划,以高水平教学成果建设牵引高质量教育教学发展。截至目前,全校共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21门,获评首批国家级优秀教材13本,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1项,各项总数均居全国前列。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如何将师资力量的“好”转化为教育质量的“高”?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张光新说,要把教师作为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优秀的人培养下一代更优秀的人”。
学校通过相关文件落实教授应上尽上为本科生授课;实施“全球杰出教席计划”,聘请全球最顶尖师资为本科生开课,首期已聘请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内的9位世界顶尖学者;实施求是特聘教学岗、求是教学岗、优秀教学岗等举措,责任和激励并行驱动,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获得感,增强教师潜心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首创“雏鹰领航”教师教学发展培训矩阵助力新教师快速成长,聘请了38位国家级教学名师、求是特聘教学岗学者等担任导师,给予青年教师全方位指导。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青年教授联谊会、女教授联谊会作用,持续打造“校长学术沙龙”“见未来”学术午餐会系列品牌活动,策划实施求是青椒“行知计划”暨青年教授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科交叉交流,相互赋能教学业务提升,营造协同创新生态。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得益于健全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取得了显著成绩。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周继红在今年暑假举行的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而她正是一位在浙大走过本科、博士并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
周继红主讲通识核心课“茶文化与茶健康”。在精进业务的过程中,她用跨学科的思维碰撞去挖掘一批批学生关于“茶+X”的创意灵感。比如讨论课有同学提出,现在机器人这么先进,它能代替茶艺师吗?周继红就组织了茶艺队和胶囊泡茶机进行了一场 “人机大战”,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从冲泡艺术、成本核算、成分浸出规律等角度展开对比,也有同学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会柔性机械动作的“茶道机器人”。
通过学校举办的一场场专题培训,周继红不断汲取养分并开展教学创新。她积极将现代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了课程知识图谱,并与拓展资源链接二维码一同融入教材,同学们手机扫一扫就可以查看每个知识点的思维导图、视频资源和PPT课件。同学们说,周老师的课充满科技感:“AI教学助手大明白”可以进行智能问答,并能通过智能搜索匹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习题库,让一百多人的大班教学也能拥有一对一的AI助教;考前检验复习成果时,可以通过“茶知识100问”小程序进行查漏补缺……
“13年前,我就是这门课程的一名学生,我的导师是曾经的永平奖‘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如今我从课程的受益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我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护航。正是浙江大学提供的广阔平台,让我切身感受到与教育强国追求共同成长的热爱与坚守。”
(文字:吴雅兰 摄影:高兴就好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文章转载自“人民号”浙江大学:https://www.peopleapp.com/rmharticle/30046540301